如果你的孩子课业优异,偏偏更爱跳舞,你会让他发挥专长,还是勇敢筑梦? 如果他对音乐、科学、设计、曲棍球…什么都喜欢,却样样不精、成绩普通, 你会让他专精于一,还是继续探索? 如果他方向茫然,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什么,你是否会让他先安分读书再说? 或者你认为:孩子才十几岁, 有必要想这多? 台湾学生在国三之后,学习就得分流。怪的是,孩子成绩越好,可选择的学校越多。 社会不成文的认知是,选择学术高中,出路多;选择职业学校,难回头。 面对未知的明天,十五岁的灵魂,将何去何从? 立安从小自学组装零件、3D动画,鄙视应试教育,却渐渐在考试中吃到甜头。 雨萱成绩优秀,偏偏更爱演艺,陷入两难抉择。 沛玲怕自己跳舞的兴趣没出路,奋发苦读,却难以提升课业表现。 兴豪音乐才华洋溢,音乐老师却去当了上班族,让他不知: 该“面对现实”,还是继续逐梦…...?
Mtime网友:这个题材,做成这样,真的很不容易了。尤其是,影片在影像上非常有特点,大量的特写镜头、跟拍、手持,以及碎片式剪辑,营造出强烈的恐慌与不安感。这种情绪,其实就是角色在片中的情绪,它以影像的方式,最直接延伸给观众。
丢豆网网友:一个好的导演,是会调教演员的,知道演员的优势在哪里。《学习的理由》像极了一道来自异域的夏日甜品,虽然不是主菜的配置,但却也有着勾人的独特风情。坦白说,最初的确是冲着杨逸帆 导演的名号看的,毕竟人家讲故事的功力摆在那里,但一开始就入了坑也是我怎么都没料到的。
豆瓣网网友:放在豆瓣语境下,是部时至今日终于拍出来的中国台湾 “高分纪录片”。拿现实题材拍商业类型片,社会意义摆在那,群戏也处理得相当不错。对中国台湾 而言,这样的电影多一部是一部,走一步是一步。